张朝阳-长期被动刷手机人就废了
张朝阳提出的“长期被动刷手机人就废了”观点,揭示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过载和注意力分散问题。这一现象深入到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社会行为学的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
一、被动刷手机的危害
在当今时代,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时间被动地刷手机却可能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频繁切换信息源会导致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降低思考能力。当我们被动接收短视频等信息流时,大脑会进入自动导航模式,抑制主动思考,长期下去可能影响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被动刷手机还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行为成瘾,导致我们难以抵抗手机中的诱惑。
更为严重的是,当我们沉浸在无意识消耗的状态中时,时间感知会发生扭曲。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刷了几个小时的手机,而这种状态会加剧焦虑和空虚感,而非真正放松。
二、社会层面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看,互联网平台的算法以用户停留时长为核心指标,通过个性化推荐制造信息茧房,导致我们接触的信息多样性下降。这不仅可能导致认知窄化,还可能导致我们的思想被局限在特定的范围内。被动消费与主动创造的失衡也会导致我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时间减少。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文盲。
三、如何改变现状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被动变为主动。可以设定技术使用边界。使用物理隔离工具强制离线,每天预留工作时段。关闭推送、使用灰度模式、删除无限滚动类APP等界面改造也能帮助我们减少被动刷手机的时间。认知训练策略和重建神经可塑性也是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重建我们的认知能力和神经回路。
四、案例与数据支持
TikTok全球用户报告的数据显示,用户平均单次使用时长不断上升,但内容记忆留存率却在下降。神经影像学研究也表明,长期被动刷手机者的大脑灰质密度与前额叶区域有关的部分比对照组低。这些数据都支持了张朝阳的观点,并提醒我们需要警惕被动刷手机带来的危害。
五、重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我们需要重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张朝阳的警示并不是要我们抵制技术,而是要我们强调主体性的重建。在这个算法霸权时代,真正的数字素养不是抵制工具,而是培养技术觉知。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在使用工具训练算法,而不是被算法训练。如同海德格尔所言,技术的本质不是工具,而是存在方式的选择。保持人类在数字生态中的主体性,可能是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