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魅力无穷的课文,它收录在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其作者为我国著名的作家吴然(原名吴兴然)。这篇文章以独特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所边疆民族小学的风貌,展现了民族团结的主题。
一、课文引人入胜的内容与结构
1. 上学情景:清晨,来自不同民族(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孩子们,沿着山坡、坪坝,踏着开满鲜花的小路,欢声笑语地走向学校。他们鲜艳的服饰,为这所校园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色彩。
2. 课堂场景:铜钟悠悠敲响,各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教室朗读课文。窗外的树枝、鸟儿、蝴蝶甚至猴子都被这朗朗书声所吸引,共同营造了一个宁静而专注的学习氛围。
3. 课间活动:大青树下,孩子们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欢乐的笑声传遍四方。连小鸟、松鼠等动物也被这欢乐的气氛所吸引,围观孩子们的嬉戏。
4. 环境描写:古老的铜钟、摇曳的凤尾竹影子,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边疆小学的独特意境。
二、深刻的主题与独特的写作特色
1. 民族团结与友爱:多民族孩子们在这所小学里共同学习生活,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主题。文章传递了平等团结的价值观,赞颂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2. 边疆地域特色:文章通过描绘铜钟、大青树、凤尾竹等具有云南边疆特色的意象,以及孔雀舞、摔跤等民族活动,展示了云南边特的文化风貌和自然风光。
3. 优美的语言风格:文章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文章还使用了许多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贴近儿童视角,引发了读者的强烈阅读兴趣。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
吴然老师是一位深谙边疆生活的作家。《大青树下的小学》原名《民族小学》,创作灵感源于他1985年在德宏芒市参加笔会时的实地探访。文章中所描绘的校舍、大青树等场景,都是作者的真实观察,这使得文章更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
四、教学要点
1. 生字词:如“晨、绒、坝、摔跤”等字需重点教授,让学生熟练掌握。
2.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边疆校园的和谐之美,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深远意义。
3. 仿写练习:可以模仿文中的排比句、环境描写等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能够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还能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这篇课文不仅是一本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更是一部传递民族团结和友爱精神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