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例比特币“挖矿”合同纠纷案
一、案件背景概述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于2021年12月15日对此案一审宣判,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随后在2022年7月14日二审维持原判。案件涉及丰复久信公司和中研智创公司之间的比特币“挖矿”服务协议。原告丰复久信公司支付了1000万元管理费用,但被告仅交付了部分比特币后违约。
二、合同细节与争议地点
涉案合同的主要内容是,被告中研智创公司负责采购、管理比特币“矿机”并提供“挖矿”服务,而原告则支付相应的管理费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了争议,被告仅履行了部分义务后停止交付比特币。设备被托管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的“矿场”,由第三方公司实际运营。
三、法院判决的核心依据
1. 合同无效的认定:法院认为比特币“挖矿”活动消耗大量电力资源,碳排放量高,与我国的“双碳”目标和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相悖。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突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基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损害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2. 损失承担:由于合同无效,产生的财产权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双方需各自承担损失。
四、司法建议与后续影响
1. 司法建议:朝阳法院向四川省发改委发送了司法建议,要求对涉案“矿场”及相关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进行清理整治。
2. 案件意义:此案例为同类案件提供了裁判标准,并明确了司法机关对虚拟货币投机活动的监管态度。它警示人们在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活动中要谨慎行事,避免因违反国家政策而遭受损失。
五、案件争议焦点
关于合同效力的问题,被告辩称已提前告知比特币交易风险,但法院认为双方在签订协议时明知政策风险,主观过错明显。关于收益计算的问题,原告尝试参考第三方网站数据推算比特币数量,但法院基于合同无效的前提未予支持。
此案通过否定合同效力,明确了虚拟货币相关活动与公共利益及国家政策的冲突。它不仅为后续的监管和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公众敲响了警惕虚拟货币风险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