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剂量药物缺乏 家长喂药靠“瞎掰”
春天来临,宝宝们的健康防线需更加严密,因为在这个季节,宝宝们更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侵袭。如何帮助宝宝们有效预防疾病呢?让我们深入一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用药时常常陷入误区。由于儿童专用药物剂量缺乏,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常常“瞎掰”,甚至存在混搭药物的情况。这不仅可能无法有效治疗孩子的疾病,还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让我们揭示一个常见的误区:感冒药混搭着吃。家长们在给孩子用药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剂量。由于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药品剂量,不安全用药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包括随便选用药品、将成人用药直接减量给宝宝服用、凭个人经验为宝宝选用药品等。这些行为都极具危险性,可能会对正在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宝宝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等造成影响。家长们应当避免擅自为孩子“开药”。
医生在为患儿开具药品后,家长需要督促孩子正确使用以保证疗效。助消化的药物宜在饭前服用,而抗生素和刺激性药物则应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许多家长在买药时如同在自选超市选购日用品,拿起药品就直接结账,很少向店员咨询。有些家长甚至会一次性购买多种感冒药,甚至将中成药和西药一起购买。但孩子对药物比成人更敏感,因此家长在选购药品时一定要谨慎。无论是中成药、西药还是复方感冒药,都需要先仔细查看说明书,了解适应症、禁忌和明确剂量,避免自行混搭药物。很多感冒药的主要成分是相似的,联合用药时需要注意相互作用。
我们还需要正确使用常用药物。例如,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谨慎。在我们以前的观念里,只要“感染”了,就用抗生素,但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出现“感染”,家长应尽快带小孩到医院就诊,遵医嘱用药。对于感冒药,家长需要了解其主要成分是抗组胺剂、咳嗽抑制剂和血管收缩剂等,副作用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较为严重的反应。对小儿的轻度感冒可以采用非药物缓解症状的方法,如多饮水、多休息、冲洗鼻子等。
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基本要素,但长期大量服用也可能对机体造成伤害。例如,过量服用维生素A会影响幼儿骨骼发育,过量服用维生素D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导致草酸及尿酸结石,影响宝宝骨骼发育。
家长们在孩子用药问题上需要更加谨慎,遵循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只有正确使用药物,才能确保孩子的健康。推荐阅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