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没有与曹操争夺'迎天子&rd
在历史的末年,一个从官宦子弟蜕变为统一北方的枭雄,他的事迹令人瞩目。他成功地将实力延伸至长江沿线,占据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半,他的个人才能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也功不可没。实力强大的袁绍为何没有采取同样的做法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袁绍之所以未能与曹操争夺“迎天子”的权力,一方面是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价值并未如传说中那般巨大。在那个时候,汉献帝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谁接手谁就可能遭受厄运。那些试图通过挟持天子来行使权力的例子,如李、郭汜,最终都遭到了失败。
汉献帝在张奉、董承的保护下,一路逃亡至安邑,温饱都成了问题,许多跟随的大臣更是活活饿死。在这个背景下,袁绍看不到“迎天子”的价值所在,犹豫不决。更何况,就算曹操得到了天子,谁敢保证在当时的局势下,袁绍一定会失败?如果最终袁绍打败了曹操,历史又会如何评价“迎天子”的价值呢?
事实上,曹操之所以能够顺利迎接到汉献帝,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汉献帝能从关中回到洛阳,是因为有杨奉和韩暹两位军阀的跟随。他们千里迢迢的护送,并非出于忠君爱国,而是想借天子之名行使自己的权力。曹操本想派人接近洛阳,却被董承率军挡了回去。最终,曹操能够控制汉献帝,是因为这些军阀发生了内讧。
除此之外,“地缘”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曹操比袁绍更有优势,想要到洛阳控制汉献帝,就必须越过袁绍和曹操的地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袁绍想要这么做,也要越过曹操的地盘,同样不易。如果袁绍要硬来,就等于在没有摆平公孙瓒的情况下,与曹操交战,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要作用,并非只是借着天子的名义做事,更重要的是利用汉献帝身边的影响力巨大的团队。只要能控制住汉献帝,就可以让这个团队为自己所用。曹操就是利用这一点,通过汉献帝身边的钟繇,轻松控制了关中地区。
曹操得到汉献帝而袁绍没有,除了机缘巧合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看上去并不大是一个主要原因。否则,就算在地理上并不占优势,袁绍也会发动大军,不惜一切代价攻取洛阳控制汉献帝。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变数,而曹操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才能的体现,也是时代背景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