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生源广告成黑榜常客 涉嫌欺骗消费者
碧生源常润茶的广告,可谓无处不在,电视、网络、公交、电梯等各大媒体平台均有其身影。在这光鲜亮丽的广告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现实。
在国家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站上,碧生源常润茶的功能仅仅被定位为改善便秘。但在广告中,它的疗效却被无限放大,诸如口臭、色斑、痤疮甚至失眠健忘等问题都被纳入了其疗效范围。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主要成分番泻叶在医学专家眼中是一种需要严格控制的“泻药”。
关于碧生源广告的问题,监管部门早已介入。该公司上市前的三年里,广告违规次数高达23次。其广告因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夸大保健功效等原因,多次被广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黑榜”。
尽管广告频频违规,但碧生源的销售业绩却如同坐上了火箭,2011年销量高达13.7亿袋,仿佛每个中国人的肠子都因此而“沐浴”了一次。这种一边违规一边获利的“碧生源神话”,背后是违规成本与所获利益之间的严重失衡。
面对这些违规行为,经济处罚似乎只是毛毛雨,舆论批评的范围也有限。在某些知名搜索引擎中,输入“碧生源”,映入眼帘的满是广告信息和正面宣传。即使在碧生源广告涉嫌违规的新闻曝光后,仍有网站发布该产品的宣传软文,相关却在搜索引擎上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这种轻描淡写的处罚,以及舆论的沉默,使得碧生源敢于将年销售总额的30%,即近两亿元的资金,投入到夸张、不实的广告宣传中。虽然广告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信息提供核查等层层把关,但并未形成有效的制约,令人深思。
从部门的角度看,目前我国保健品广告的监管存在一些问题。监管部门只有监管权,却没有处罚权,这使得监管力度大打折扣。保健品在食品和药品之间的模糊定位,也使得监管存在困难。这就是碧生源能够“查不倒”的死结所在。
媒体的监督也是增加违规行为舆论成本、社会压力的重要手段。在产品涉嫌虚假宣传的情况下,企业的媒体形象却完好无损,广告继续大量投放的情形并不鲜见。一些网络搜索企业和少数媒介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应该意识到自己作为公共信息提供者的社会责任。
面对这样的监管困境,我们需要包括监管部门、媒体和消费者在内的各方良性互动。消费者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违规广告的不实宣传,消费者应该积极维护自身权益,拿起法律武器与监管部门配合,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碧生源之类的“神话”好好洗个澡,洗掉它们身上具有欺骗性的华丽妆容,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保健品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