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相信农药残留可“放心食用”
近日,关于“甲醛白菜”、“药袋苹果”等事件的连续曝光,再次引发了国人对果蔬农药残留问题的深思。
如今,“药你命”已成为流行词汇,同时也让许多老百姓深感忧虑。在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中,人们不再只追求营养均衡,更开始关注化学元素的平衡。对此,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周普国副司长表示,虽然农药残留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多数农药都是低毒的。
无论人们是否接受农药残留这一事实,它都客观存在。在目前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条件下,完全去除农药的生产并不现实。农药残留并不等同于农药超标,只要符合一定的标准,食品仍可放心食用。尽管如此,现代农业离不开农药的支持,而符合标准的产品则被视为放心食品,这两个基本事实应当成为我们谈论农药残留的前提。
为何在明确知道这两个事实之后,仍有如此多的人对农药残留感到恐惧呢?根本原因在于农药残留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标准本身的不确定性,二是标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对于标准的不确定性,涉及到标准的制定和认识的过程。我国作为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标准委员会的主席国,已经逐步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同时积极淘汰高毒农药。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限制,现在认为无害的并不一定真的无害,高标准的也未必就是真正的标准。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和技术的局限,增加了人们对农药残留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感。
即使制定了标准,其执行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农产品是否进行了检测、检测时是否严格执行了标准,这些都是关键问题。一些农产品检测过程中的弄虚作假令人愤怒,而大量未经过检测的农产品直接上市更是让人无法安心。尽管已经建立了“从田头到餐桌”的检测体系,但其实际效果如何,仍是一个未知数。
以烟台的苹果产区为例,一些果农使用小作坊生产、无任何标志的药袋包裹幼果直至成熟。这种药袋所使用的药物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这些农药残留明显超标的红富士能够销往全国,无疑对这种大规模、长时间的种植方法是一种讽刺。这种现状让人不禁对农药残留的标准检测产生质疑。
要让人相信农药残留可以“放心食用”,并非仅仅通过执行标准就能实现。需要采取切实行动,加强农药残留的管理和措施,以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和不安。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真正相信农药残留并不可怕。果蔬中的农药残留会对人体造成急、慢性中毒等危害,因此应当通过严格的措施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