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左良玉所谓的清君侧加速了南明
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煤山上自缢身亡。李自成以帝王之礼安葬了崇祯,并试图通过招降来扩大势力。吴三桂原本打算投降,但在途中得知父亲和爱妾的悲惨遭遇后,愤怒地调转马头返回山海关。他向摄政王写信请求出兵光复大明,然而多尔衮却故意拖延,迫使吴三桂从请求变成了投降。李自成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合进攻下战败,清军随后占领了北京。
清军虽然占领了北方,但南方还有广大的区域在抗清。明朝的宗室成员们纷纷称帝,誓图光复明朝,至少与清朝分庭抗礼。由于各种原因,南明的抵抗最终失败。其中,“清君侧”的事件更是加速了南明的覆灭。
弘光元年,即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以奉密诏“清君侧”的名义率军南下。左良玉最终因病去世,此事不了了之。
当时,有人自称是崇祯皇帝的太子,引发了朝廷的轩然大波。一派以马士英等人为主,认为此少年定是假冒无疑,应该立即以欺君之罪论处。而左良玉等人则坚信此少年是真正的太子,认为马士英等人之所以否认太子的存在,是害怕太子归来后自己权势的削弱。
说到左良玉,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左良玉(?1645年),字昆山,临清人。他高大威猛,面色红润,骁勇善战,左右开弓。他足智多谋,深得士兵们的欢心,因此每次战斗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被封为南宁侯。最初在辽东抗击清军,后来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逐渐壮大,但也变得骄横跋扈。他利己主义严重,作战中避强就弱,保存实力。由于手握重兵,无人能制约他。
明朝为了吸取武将手中无权的教训,赋予了武将权力,但这也导致了武将的骄横。当时朝廷中马士英、阮大钺掌权,左良玉一直看不惯马士英,而马士英也排斥左良玉。左良玉借此机会发难,借手中有密诏“清君侧”之名放弃南京上游的武昌,率重兵南下,使南京失去屏障。马士英为了与左良玉对抗,抽调长江北边的军队,导致防线南移。这些综合因素使得清军得以趁机南下,遇到的阻力减小,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徐在谈到左良玉时曾说:“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
《》一书也指出了左良玉的野心和拥兵自重的问题。他以骁勇之材频繁击败强敌,因此拥有了强大的军队。然而,他也因此变得骄纵自恣。在关键时刻,他养寇自重,甚至弃甲而逃,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祸害。他因党争而称兵犯阙的野心,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