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预约挂号平台上线半月 专家号仍一号难求
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运行半月有余,其成效逐渐显现。在这短短的15天里,30家医院的号源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患者对号源的关注度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现象。尽管一些医院已经推出了预约挂号服务,但现场窗口排队的患者仍然占据多数。预约挂号,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似乎并非易事。
问题一:习惯难改
尽管多家三甲医院积极推广预约挂号服务,并在显著位置进行了提示和宣传,但在现场窗口,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量的人群在排队取号。这其中,外地患者和老年人占据了庞大的队伍的大部分。他们中间,一些人并不了解新的预约政策,一些人尝试电话预约却未能成功,还有一些是突发疾病的非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是窗口预约的主力军,他们由于不熟悉电话或网上预约的方式,更倾向于现场预约。预约挂号对他们来说,似乎也存在诸多不适应。
问题二:热门专家号源紧张
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毛羽坦言,目前多数人仍喜欢挂专家号,导致专家号源紧张。在30家上线医院中,只有少数几家医院的普通号和专家号都被预约一空。而一些普遍反映挂号难的医院,其空余号源主要集中在普通号。部分医院的热门科室网上预约号源紧张,有的需要预约3周甚至10周以后的号。
问题三:预约周期过长
很多患者坚持窗口排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等不起”。尽管一些患者尝试电话预约,但预约周期过长让他们无法忍受。以妇科为例,一些医院的预约网站显示,超过半数的医院只能挂两周之后的号,有的则需要等待长达10周。患者即使成功预约,也可能需要等到数月后才能看病。这种长时间的等待,让患者感到看病变得异常困难。
问题四:预约流程繁琐
在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上,一些医院的专家号并未开放,挂出的多为普通号源。一些患者反映,电话预约并不能保证约到专家号,反而需要先到医院办理“电话预约卡”。这种先去医院再电话预约的流程让患者感到不便。他们质疑,电话预约是否只是增加了不必要的手续?
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卫生部门的官员还是医院管理者,都认为要根本解决日益庞大的就医需求和相对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并非一蹴而就。平台的出现,改变的只是人们的就医习惯和观念,而习惯和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他们也表示正在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以优化预约挂号服务,方便患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