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 或成呈堂证供
近年来,微信表情符号在司法实践中的身影愈发频繁,其背后的法律效应和认定标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梳理和。
一、司法实践现状
微信表情符号作为电子证据在案件中的应用数量急剧增长。自2018年以来,全国已有158起案件涉及表情符号作为证据,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6件,较2018年增长了超过7倍。这些案例涵盖了各个领域,其中不乏一些令人瞩目的典型案例。
在租赁纠纷中,一个简单的“太阳”表情可能被解释为同意加租;在债务担保案件中,“OK”手势可能被看作是同意担保的确认;而在人格权纠纷里,一个看似平常的表情符号甚至可能被解读为某种威胁。
对于法院而言,在认定这些表情符号的证据效力时,通常会结合聊天语境、交易习惯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例如,“OK”、“强”等积极含义明确的表情可能会被直接推定具有法律效力,而像“笑脸”、“太阳”这类表情则需要结合其他证据来进行解读。
二、面临的司法挑战
尽管表情符号在沟通中方便快捷,但在司法实践中,其应用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表情符号的主观性很强。由于缺乏统一的释义标准,同样的表情在不同情境、不同平台甚至不同系统中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微笑”这一表情在iOS和安卓系统中的显示差异可能导致双方理解上的偏差。
部分案件中存在着使用表情符号作为犯罪暗语的情况,如用“糖果”、“酒杯”暗指违禁药品,或以“笑脸”暗指嫖娼人员等。这些隐蔽性极强的行为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不同法院对于同一表情是否构成“同意”等问题的裁判标准存在分歧,这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使用建议
面对上述挑战,我们在使用微信表情符号时也应更加谨慎。
1. 在商业场景中,尽量避免使用表情符号。对于关键事项(如合同条款、金额确认等),应要求对方以文字形式明确表态,以避免因表情符号产生的歧义而引发的法律纠纷。
2. 注意保存完整的微信聊天记录,包括表情符号在内的所有内容。要确保聊天记录的原始载体得到保存,避免篡改或删除。
3. 警惕表情符号的版权风险。未经授权使用表情包可能面临侵权索赔。在使用表情包时,应注意其来源的合法性。
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完善,微信表情符号的审查标准也在逐步明确。作为用户,我们仍需要谨慎使用表情符号,以避免因误解或歧义而引发的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