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别乱挖 医师:频繁掏耳朵 细菌易入侵
耳垢清理需谨慎:专业医师呼吁勿乱挖耳朵
摄影:陈立凯
耳垢,那个自然形成的保护物质,在我们耳边静静地履行其职责,我们真的需要经常清理它吗?近期一起严重的耳道感染案例为我们敲响警钟。一名长期依赖棉花棒挖耳的妇人,因不慎将棉花卡在耳道深处导致发炎流脓。这是由台湾大学竹东分院耳鼻喉科主任陈均豪披露的,他强烈呼吁公众不要随意清理耳垢,以免伤害耳道或耳膜。
这起事件的主角是一位姓罗的55岁女子。她常年使用质量不高的棉花棒挖耳,一次不慎将棉花推入左耳道深处。面对这种情况,她没有选择寻求专业帮助,而是继续用棉花棒和手指挖耳,导致棉花深深嵌入耳道。两年间,她承受着耳朵疼痛、闷塞肿痛等痛苦。直到最近无法忍受才寻求医疗援助。医生从她耳内取出了长约0.9公分的棉花,上面满是耳屎和黑色黏液,散发着恶臭。
陈均豪表示,市面上出售的棉花棒和耳扒子质量参差不齐,普通民众在清理耳垢时很容易伤害脆弱的耳道或耳膜。特别是耳扒子坚硬且未经消毒,使用它们清理耳朵无疑增加了细菌感染的风险。他进一步解释,人体外耳道长度有限,耳屎呈酸性并含有酵素,具有保护外耳道免受外部细菌侵袭的作用。频繁掏耳朵,特别是使用不合适的工具,可能导致耳道或耳膜受损,使细菌有机可乘,引发耳朵疼痛、流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听力下降。
“耳屎会自己脱落。”陈均豪强调,耳屎会自然地从耳道内朝耳道口移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通过咀嚼和下颌关节的运动自然排出。公众无需过分担心耳垢堵塞问题。他提醒公众,过度使用棉花棒掏耳不仅可能无效,反而可能将耳屎和异物推入更深处。若水流入耳,膨胀的耳屎和酸性物质可能腐蚀耳道皮肤,增加感染风险。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保护耳朵健康的关键在于谨慎而非过度清洁。在享受清洁耳朵的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耳朵免受伤害。《耳屎别乱挖 医师频繁掏耳朵 细菌易入侵》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耳朵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其重要性,正确的护理方式同样不可或缺。如若对此存在疑虑或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处理。请注意,文中内容仅供参考,读者可自行判断并做出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