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冻疮是由于皮肤哪一部分受损而引起的
寒冬之季,一种常见病症如影随行那就是冻疮。每当冬季来临,很多人都会遭遇这一困扰。它的典型症状是在暴露部位出现充血性水肿红斑,当温度上升时,皮肤瘙痒难耐,严重时更可能导致皮肤糜烂和溃疡。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冻疮不仅影响双手的美观,更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治疗冻疮并非易事,尽管方法众多,但根治却颇为棘手。在中医学看来,冻疮的根源在于患者体质阳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使肌肤失去养分。特别是在冬季,阴寒久伏于脉络,使得冻疮反复发作。在夏季治疗冻疮,却是中医学的独到之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春夏养阳治疗法则,为我们指明方向。利用夏季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为治愈冻疮等冬季宿疾提供了可能。
冻疮的损害初表现为局限性蚕豆或指盖大小的紫红色肿块,边缘鲜红,中央青紫。这些症状好发于四肢远端,尤其是手背、手指伸侧、足缘及足趾伸侧等部位。患者会感受到局部的胀痛和瘙痒,尤其在遇热后更为明显。溃烂后,疼痛加剧。
当身体遭受寒冷侵袭时,受冻皮肤会出现一系列反应:苍白、红肿、紫斑、灼痒、麻木等。严重的情况下,皮肤会出现水疱和溃烂。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1-2个月,直到天气转暖才逐渐痊愈。有些患者在来年冬天原部位会再度复发。中医认为,冻疮的发生与暴露部位御寒不足、寒邪侵犯、气血运行凝滞有关。体质较差、不耐寒冷以及少动久坐、过度劳累等因素也会增加发生冻疮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潮湿环境可以加速体表散热,因此手足多汗者也容易中招。
根据症状的轻重程度,冻疮可分为三度。一度冻疮可能暂时渗出液体,颜色紫红或青紫,遇暖时会转为红肿并伴随瘙痒和疼痛。二度冻疮则会出现水疱或大疱,内容清晰。疱破后可能形成糜烂并渗出液体或结痂。三度冻疮则因受冻较重而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预防冻伤的关键在于保暖和增强抗寒能力。坚持体育锻炼、常用冷水洗手洗脸、注意身体暴露部位的保暖都是有效的措施。涂些油脂、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也有助于预防冻伤。用茄子秸或辣椒秸煮水清洗易冻部位,或用生姜涂擦局部皮肤,也是民间流传的预防措施。让我们共同抵御寒冬,远离冻疮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