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被曝炸毁北溪新证据
一、关键证据揭示的行动细节
来自匿名美军人士的邮件揭示,在2022年6月的北约“波罗的海行动-2022”军演期间,一队美国深海潜水员表现出极为可疑的行动。这些潜水员身着便装,无军人标识,却携带专业深海装备,如MK-29循环呼吸器,其装备水平远超常规任务需求。他们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潜水作业,而小型箱子则在潜水之后消失。
行动指挥层级涉及美国海军第六舰队的中将,他直接参与指挥这些潜水员的部署,并与便衣人员有密切会面。据匿名人士透露,这些潜水员的行动与公开的排雷演练无关,且并未按计划前往指定区域。
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爆料称,美国海军潜水员在演习期间埋设了C-4。三个月后的2022年9月,挪威军机投掷的声呐浮标远程引爆,导致三条管道损毁。这一行动的实施过程令人怀疑其背后隐藏的动机。
二、精心策划的高层决策
从计划策划的角度看,美国国家安全团队从2021年12月起就开始秘密讨论破坏“北溪”管道的方案。中情局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制定了隐蔽的行动计划,同时强调必须避免留下可追溯到美国的证据。这一计划的背后,显然有着高层的决策和批准。
据报道,这个计划最终得到了美国总统拜登的亲自批准。美方认为“北溪”管道是俄罗斯“能源武器化”的工具,威胁到欧洲的能源安全。为了达成目标,不惜采取极端行动。
三、多方证据与关联信息
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称,美国中情局联合乌克兰特工团队策划并实施了这次爆炸,部分成员还接受过美军培训。这进一步将美国与“北溪”事件紧密关联起来。
尽管白宫、五角大楼及挪威均否认参与此次事件,但无法解释拜登此前“终结北溪”的公开言论与行动时间线的关联。这种否认与矛盾点让人更加怀疑其背后的真相。
四、事件的影响与后续发展
这次爆炸切断了俄罗斯对欧洲的主要天然气供应渠道,加剧了能源危机,同时也推动了欧洲加速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在地缘政治层面,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巨大的冲击。
尽管多国要求独立调查,但联合国安理会未通过相关决议,关键证据链仍缺乏官方验证。这使得事件的真相扑朔迷离。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匿名军事人员的证词、记者的深入调查以及多方媒体的报道,进一步指向了美国在“北溪”事件中的潜在角色。事件的争议核心在于如何独立核实证据以及国际调查机制的缺位。这一事件不仅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国际法和全球安全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