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钙化性瓣膜病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
1. 内科药物治疗
改善钙磷代谢的药物和钙拮抗剂被用于调整钙磷平衡,虽然目前缺乏充分的数据证明其在瓣膜或瓣环沉积中的具体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劳作与休息平衡,进行对症治疗。针对心力衰竭,洋地黄等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都是常用治疗手段。对于心绞痛,硝酸甘油、钙拮抗剂和利尿剂等可发挥作用。对于慢性心律失常和房间传导阻滞,特别是出现晕厥的患者,应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2. 瓣膜置换术
瓣膜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死亡率已大大降低。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大量的老年人接受此手术。手术指征的确定至关重要,如跨瓣压差和瓣口面积等。影响换瓣术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过程中的心肌保护等。换瓣术虽可延长钙化性瓣膜病老年患者的寿命,但术后生存期可达十年以上,但仍面临再手术的问题,特别是高龄患者。老年人常伴随多种疾病,选择人工瓣膜时需要考虑其抗凝问题。如何为老年人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3. 球囊瓣膜成形术(PBAV)
自1986年成功治疗老年钙化性瓣膜病以来,PBAV已成为非手术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该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患者接受度高,尤其适用于无法手术的老年患者。PBAV能显著改善瓣口狭窄,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症状也有显著改善。PBAV术后再狭窄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球囊扩张主要是主动脉壁扩张和钙化斑块破裂,术后可能是主动脉壁弹性收缩过度扩张所致。PBAV目前更倾向于被视为一种短期缓解症状的姑息疗法。
4. 其他治疗方法
动物实验中的钙化斑块消融术是近期的研究方向。这种治疗方法在动物实验中进行,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消融主动脉瓣上的钙化斑块。这种方法为治疗钙化性瓣膜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一、治疗方法的新进展
后来,Brace方法被成功应用于治疗五例钙化主动脉瓣狭窄。手术后,这些患者的跨瓣压差出现了明显的降低,瓣面积得到了显著的扩大。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一创新技术并未引发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脑动脉栓塞等术后并发症。这一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该疾病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二、关于预后
房颤和心力衰竭是这种病症常见的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主动脉瓣狭窄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心脏输出量会显著减少,左室流出道阻塞现象加剧。这种情况下,后负荷增加会进一步削弱左室功能,导致心力衰竭的状况急剧恶化。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后的临床状况十分危急,猝死率极高(5%至34%)。
对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他们的平均寿命通常为4年。出现晕厥症状的患者,其寿命可能只有3年。而对于伴随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其寿命可能更短,仅有2年。显然,有症状患者的预后比无症状患者更为严峻。这一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亟需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来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医学界仍在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希望能为这类患者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他们重拾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