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售股减持规定限售股 减持
一、关于限售股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在资本市场中,限售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主要包括股改限售股(大小非)、新股首发前的股份、定向增发的股份以及股权激励的股票等类型。这些限售股主要针对持有一定比例股份的股东,如持股5%以上的股东、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这些主体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遵守减持限制。
二、核心减持限制详解
对于上述主体持有的限售股,在减持时有一定的限制。在比例上,任意连续90日内,通过竞价交易减持的股份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而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股份则不得超过2%。对于上市未盈利的企业,控股股东在公司盈利前,第4-5会计年度每年的减持比例也不得超过2%。对于持有的股份,也有一定的锁定期要求。例如,首发前的股份,控股股东或实控人在上市后需锁定36个月,其他股东则需锁定12个月。协议转让的受让方也需要锁定其持有的股份6个月。
三、禁止减持的情形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控股股东或实控人是不允许减持的。例如,当公司股价破发、破净或分红未达到标准时,或者当控股股东或实控人涉嫌证券违法被立案调查或处罚未满6个月时,以及存在重大违法情形(如财务造假)时,都是不得进行减持的。
四、信息披露的要求
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大股东在减持时需要履行相应的信息披露义务。在减持前15日,需公告计划,包括拟减持的数量、来源以及价格区间等。在减持过程中,当减持过半或时间过半时,需披露进展。减持完成后,还需公告结果。
五、绕道减持的监管
为了规避减持限制,一些股东可能会尝试通过某些途径进行绕道减持。这种行为是明确被禁止的。例如,通过离婚、分立等方式分割股份后规避限制;通过融券卖出、转融通出借限售股;以及利用衍生品交易变相减持等。
六、违规责任
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股东,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责任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责令购回股份并上缴价差、罚款、公开谴责等。
政策动态及其他注意事项:
2024年5月发布的《减持管理办法》以规章形式强化了监管,整合了原有规则并填补了漏洞。例如,新增了大宗交易的预披露要求,并将一致行动人纳入了共同监管范围。对于具体的操作指引,如税务处理,可以结合相关案例或细分规则进行说明。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市场带来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规范,有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