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几万人军队怎么训练?誓师大会&rd
今天,风趣网小编带领大家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古代“誓师大会”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令人着迷的历史篇章。
相信许多读者都经历过或听说过“誓师大会”,尤其是那激动人心的“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在大会现场,校长在主席台前的慷慨激昂的演讲,让台下的学子们热血沸腾。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誓师大会”的起源,误以为“师”指的是老师,实则不然。这里的“师”最早是指军队。
誓师大会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军事战争。在大军出征前,将军会进行训话,内容通常包括出征的目的和意义。这些目的往往是为了正义而战,打败邪恶的敌人,夺取他们的土地、粮食与财富。将军还会指出敌人的罪恶,让士兵们明白为何而战。
除了阐述战争的目的和敌人的罪恶,将军还会强调作战纪律和作风,告诫士兵们不可做出对老百姓不利的行为,如保护民屋、避免掠夺等。还有振奋士气的口号宣传,比如“打到黄龙府,活捉敌方将领”等。
我国古代誓师大会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夏朝建立时,君王夏启在讨伐敌对部落时,就在甘水之滨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他在会上宣布了敌人的罪行、军法、奖赏和惩罚措施,他的演讲被后人称为《甘誓》,被记录在《尚书》之中。后来的开国君王汤和周武王在征伐时,也都有类似的誓师大会,他们的演讲分别被称为《汤誓》和《牧誓》。
那么,回到现代,我们参加的高考誓师大会,其实是古代誓师大会的一种演变。有趣的是,古代没有扩音器,将军如何确保几万士兵都能听清他的话呢?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常有“英雄大会”、“屠狮大会”等场景,其中的誓师大会上,讲话的人往往内功深厚,甚至修炼过“狮子吼”功夫。这是小说中的情节,那么现实中的古代将军是否也修炼过类似的功夫呢?
事实上,并没有证据表明古代将军修炼过类似的武功。他们之所以能够确保士兵们听清讲话,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专属的亲卫队和督战团。这些人在事先就知道将军的讲话内容,当誓师大会开始时,他们会在队伍中按照一定距离排好队列,就像是人形的扩音器。将军每说一句话,他们就会重复一句,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所有士兵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古代的誓师大会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活动,即使没有现代的科技设备,将军们也能想出这样的方法确保士兵们听清指令。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军事领导者的智慧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