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人名里很多带之的,这是为什么呢
探索东晋人名中的奥秘为何多带“之”字?
在这个历史独特的时期,东晋人名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许多人的名字中都带有“之”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东晋时期的人们如此钟爱这个词语呢?今天,我们将一同探寻这一神秘现象背后的故事。
两晋时期,人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西晋延续的单名传统不同,东晋时期开始大量出现两字名,特别是在那些名门望族中。比如王献之、顾恺之、刘牢之等人,他们的名字中都带有那个引人瞩目的“之”字。
许多人可能会好奇,这个名字中的“之”字背后有什么玄机呢?尤其是像王羲之父子这样的名门望族,他们取名时不需要避讳吗?实际上,“之”字在东晋时期特别受到琅琊王氏的钟爱。除了王献之,王羲之的六个儿子名字中也全部带有“之”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名字中带“之”的人,他们的辈分也各不相同。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个“之”字更像一个符号、标记,可能是某种宗教的表示。据《晋室王羲之传》记载,王氏家族与五斗米道有着深厚的关系。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也指出,东晋时期名字中带“之”字与宗教有关,而这个“之”字正是五斗米道的标识。
五斗米道,对于熟悉历史的朋友来说,可能并不陌生。没错,它就是由张鲁家族所信奉的宗教。据史书记载,五斗米道起源于东汉时期,由张鲁祖父张道陵创立。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又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所以又称天师道。
随着张鲁家族及其大批信徒被北迁至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的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了两晋时期,不仅下层平民信奉,上层豪门士族也崇奉五斗米道。许多名门望族如琅琊王氏也成为了的信奉者。
作为东晋时期最顶级的门阀士族,琅琊王氏的喜好自然成为了当时人们模仿的对象。即便不信五斗米道,名字带“之”字的也不少。事实上,东晋以及人名受宗教影响的远非一个“之”字。道、玄、元、佛、僧、昙、法等与宗教相关的字词也常出现在人名中。那么诸位是否知道这些字词与什么宗教有关,又有哪些名人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通过这次探索,我们不禁对东晋时期的人名产生了更多的好奇。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和宗教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独特视角。希望能让大家对东晋时期的人名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