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价经历最长下滑周期
一、房价走势与周期变化
在2025年4月,二手房市场的均价已经降至5.14万/,相较于前一月出现了1.8%的环比下跌。与此新房市场均价为6.15万/,也呈现出1.3%的环比下滑。在一些老旧小区,房价的跌幅甚至超过了3%。特别是在海淀区,次新房的成交周期已经延长至180天,部分房源的价格相较于2022年的峰值下跌了高达185万元。而西城德胜学区的老旧房屋,其单价同比下跌了12%,与次新房的价格差距进一步拉大至20.5%。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本轮房价下跌周期已经持续了32个月,超过了2017至2019年的“史上最长熊市”记录。从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海淀区的房价从9.2万/跌至了8.2万/,而东城区的房价也从10.3万/下滑至9.3万/。
二、市场的分化特性
在房价普遍下跌的大背景下,区域之间的差异变得尤为显著。例如,海淀永丰南和朝阳东坝等产业聚集区域,次新房价格逆势上涨,涨幅达0.5%-1.2%,形成了一种“一个北京,两个市场”的复杂格局。而在朝阳的望京、双井等板块,房价已经跌回到了2016年的水平。像太阳宫、朝阳公园等高端板块则相对抗跌。
产品类型方面,市场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化趋势。大户型房源普遍降价百万以上,总价在500-1000万的房源成交量同比下降了68.4%。对于那些总价在2000万以上的房源,成交量却出现了反增191.2%的现象。曾经风头无两的学区房神话也已经破灭,例如西城德胜学区的学区房,其同比跌幅已经高达12%。
三、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供需关系的重构对房价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海淀区为例,2025年的住宅用地供应量达到了过去五年的三倍之多。新房市场的“碾压式”供应直接冲击了次新房市场。新房设计的升级,如LDK一体化设计、恒温系统等,也削弱了次新房的竞争力。政策和预期的变动也对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土地供应政策的调整导致核心区地块容积率降低,配套设施的升级重塑了房地产的价值逻辑。一些规划利好并未如期实现,加剧了市场的信任危机。
四、未来展望
当前,房价收入比已经降至接近历史低点。市场可能已经进入“L型”筑底阶段。尽管远郊项目可能会通过降价以换取销量,同时新房的技术迭代也会继续,但这些因素可能无法彻底改变市场的分化趋势。对于购房者来说,这是一个需要谨慎选择、理性决策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