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
一、事件背景概述
在2020年,一场关于高考的争议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场争议的主角是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这篇作文因为其大量使用生僻词汇和哲学概念而引发了两极评价。初评时得分为39分,但经过复议后,竟然获得了满分。而这场争议的漩涡中心,便是阅卷组长陈建新。
二、《生活在树上》作文事件及阅卷组长被举报事件
《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因其独特的用词和哲学引起了广泛关注。一部分人,包括阅卷组长陈建新,称赞其逻辑严谨、说理深刻;大部分网友对此却持批评态度,认为其言语过于晦涩难懂,如走入迷宫一般,称其为“新八股文”。而陈建新被网友举报长期担任阅卷组长的还出版高考作文辅导书并开设付费讲座,涉嫌“既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这一行为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质疑,最终陈建新被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停止参与评卷工作。
三、争议焦点解读
关于这篇作文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评分标准的问题。有人赞扬该作文展现了深厚的阅读积累和思辨能力,而有人则批评其刻意堆砌术语、内容空洞,违背了“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本质。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教育导向的问题。专家们担心这篇满分的示范作文会鼓励学生模仿这种晦涩文风,形成固定的套路。也有教师认为我们需要在“创新表达”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有关于程序公正性的质疑,陈建新作为阅卷组长同时参与教辅出版被指存在利益冲突,《生活在树上》作文从初评的39分到最后的满分也引发了关于复议机制的讨论。
四、后续影响及启示
面对这些争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在2024年的新规中做出了回应。作文评分将更加注重“基础等级”(包括内容和表达)和“发展等级”(强调创新和深刻)。严禁阅卷人员参与相关商业活动,以保证评分过程的公正性。这次争议实质上也揭示了高考作文评价中“文学性”与“实用性”、“创新性”与“规范性”的深层矛盾。如何在满足高考选拔功能的兼顾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表达需求,是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引发的争议不仅仅是一篇作文的问题,更是关于高考语文作文评价体系的反思和。希望这次事件能为我们提供启示,不断完善高考评价体系,使之更加公正、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