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就业扶贫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多维度政策的协同推进,已经实现了贫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与长效脱贫。以下是对其主要成效的详细阐述:
一、就业规模与动态管理方面的进步
我们欣喜地看到,全面消除未就业存量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广东省率先实现了省内41万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并动态清零未就业人员。内蒙古通过其精心构建的"五级就业服务体系",成功摸排并帮扶了5564名贫困劳动力,除特殊原因外,全部实现了就业。在跨区域劳务协作方面,外省在粤贫困劳动力达到了387万名,汉滨区通过建立苏陕协作劳务工作站,与比亚迪等1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实现了劳务输出的精准对接。
二、创新就业载体建设的成果
社区工厂模式和扶贫车间集群化的推行,为我们的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陕西汉滨区通过建成141家新社区工厂和165个就业帮扶车间,实现了搬迁社区的全覆盖,带动了6165人就业,其中包括1644名脱贫人口,年均增收达到了3万元。内蒙古则发展了268家扶贫车间,吸纳了3524名贫困人口就业,形成了"合作社+车间+公益岗位"的联动体系。
三、技能提升与产业融合的推动
技能的提升是稳定就业的关键,而产业的融合则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广东将"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技能培训导入扶贫协作,使得45万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提升了就业能力。各地特色产业的带动效应也日益显现,如宁夏海原县发展的肉牛、赤松茸等特色农业,以及邑区通过产业扶贫使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757元。
四、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善
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在资金支持方面,广东省累计减免社保费1803.5亿元,发放稳岗返还124亿元。各地也在逐步完善兜底机制,如邑区建立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全方位保障,累计投入6982万元资助了8.6万名学生。
目前,就业扶贫已经转向长效机制建设。尽管2024年全国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3%以下,但我们仍需要关注产业结构单一、技能培训适配性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新兴高校如南方科技大学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实践型人才,其毕业生平均起薪28.5万元/年,为提升就业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继续加强创新,将更多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引入扶贫工作,推动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