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近期,网上热门讨论的故

生活常识 2025-05-10 18:00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近期,网络上关于一则话题的讨论异常激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每个人的记忆似乎都不相同,仿佛时间的印记出现了偏差。一些人坚持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变成了“是人也”。这究竟是谁对谁错呢?

关于这个话题,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他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在现今的教材中却变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此,记者采访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得知从该出版社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出现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里的“斯”和“是”,在古文中都表示“这”的意思。

对于这一变化,许多网友表示困惑,我也曾对此产生过疑虑。思考后我认为,可能是自己的记忆受到了其他流传版本的影响。毕竟除了教科书之外,几乎所有的其他读物都是“斯人也”,甚至包括许多教辅书和输入法默认的都是这种表述。为什么“斯人也”流传得如此广泛呢?我认为可能有三个原因。“斯”是平舌音,相较于翘舌音“是”,“斯”在发音上更为容易;“斯”在形态上看起来更加古雅;从语法角度来看,“是”作为动词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会作为形容词修饰“人”,因此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使用“斯”更为自然流畅。这些因素导致了很多人对“斯人也”印象深刻,而逐渐遗忘了原本的表述方式。

至于我上学时学的版本,确实是“是人也”。我至今仍然能够流畅地背诵那段课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记成“斯人也”,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无论是非教材书籍、影视作品还是网络上的表述,很多时候都把“是人也”说成了“斯人也”,这也逐渐影响了人们的记忆。就如前两天我提到的“诚不我欺”,其实这也是网络误用的例子。很多人误以为应该是“诚不欺我”,但实际上学习的时候它就是“诚不我欺”。语言的变化与流传总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演绎,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并理解这种变化。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